【琼山区“十三五”成就】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琼山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11.0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65.07亿元,年均增长7.8%;来源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6.25亿元增加到46.89亿元,年均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由79.24亿元增加到146.68亿元,年均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0.37亿元增加到75.38亿元,年均增长8.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850元增加到37741元,年均增长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6万元增加到1.74万元,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优化为2020年的10.1∶15.6∶74.3,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热带农业主导地位基本形成,全区农产品产量占全市比例稳定在30%左右,其中粮食作物产量占比65%左右,油料产量占比60%左右,蔬菜33%左右,极大地保障全市的粮仓油库和果蔬供应,对全市农业发展贡献显著提升。“一镇一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品牌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项、中国驰名商标2项、省著名商标15项。工业转型升级提速,商业综合体不断升级,大英山商业经济圈快速崛起,引领全区商业结构变革升级,以商贸服务和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不断推进 免税购物、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原辅料“零关税”等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自由贸易港政策早期安排取得早期收获。自由贸易港重大工程项目扎实推进,免税消费和跨境电商集聚区建设率先起步,全省最大的一体化商业综合体日月广场成为消费热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房地一体及集体建设用地确权不动产登记颁证试点,全面完成农村“六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工作。在全市率先出台农房报建极简办法,农宅报建量位居全市前列。深化农垦改革,设立全国首个以“居”命名的基层社会自治组织——东昌居,并被定为“全国农垦改革示范点”。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全面落实。深化全流程互联网“不见面审批”改革工作,区、镇、村三级“一窗受理”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平安社区”模式,打造社区事务智慧服务平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琼山区累计完成省级项目26个、市级项目20个、区级项目552个,建设省道17千米、县道30千米、乡道村道545千米、市政道路16.95千米,改造危桥22座,红城湖片区、夏瑶二期等4个棚改项目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英国德威公学等国际名校落地琼山,全国首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兴福村镇银行落户琼山运营,全省首个公共型A3类通用机场“金林甲子通用机场”落成,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累计绿化造林4133.33公顷,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长制,推动面积共2671.96公顷的4个湿地公园项目规划建设,湿地生态修复有序推进。空气质量长期保持一级优标准。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覆盖率全市最高。扎实推进“三清两改一建”工作,8个镇街、881个自然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大坡镇树德村等15个美丽乡村被评为“海南省星级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全域旅游深入推进。
民生福祉显著提高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高达7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提前一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0,获评为“海口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集体”,琼山扶贫扶智经验得到省、市认可。全区累计开发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1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持续推进“两校一园”建设,学前教育“两个比例”全部达标,基本消除“大班额”,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全面加强,获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18—2020)”。完成“一区四镇”基层社保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与交流中心建成。“琼台复兴计划”深入实施。“法治琼山”建设深入推进。首轮禁毒大会战圆满收官,禁毒工作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平安琼山”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