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乌罗、平头的土司投降献地,从而获准世袭。康熙九年(1671),铜仁副将贺国贤镇压苗民起义后,在松桃境内设置龙头、马脑台、盘石、正大、太平等10多个营。康熙四十二年(1703),朝廷用武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广设营汛,并于次年以铜仁知府副职任铜仁理苗同知,驻正大营,专理苗务。雍正八年(1730),将铜仁理苗同知移驻长冲(老松桃),改名松桃理苗同知,正大营则改置巡检司。次年,把松桃理苗同知从长冲移至蓼皋,由于此地原属四川行省酉阳州邑梅司九江里,当时协商,拟拨九江、清水江、明镜江3个里归松桃,但酉阳仅同意划拨明镜、清水二里,九江里除松桃城基外,仍属邑梅司。雍正十二年(1734),移正大营巡检司驻盘石营,置正大营县丞,隶属铜仁县。雍正十三年(1735),移松桃理苗同知和铜仁副将驻于城中。乾隆二年(1737),设臭脑、落塘、大塘、木树、康金、大平茶、芭茅、岩坳、乾塘10个营汛。乾隆六年(1740)开始勘定厅界。十五年(1750),在川、湘、黔交界处设坝得塘(今迓驾镇境内)。嘉庆二年(1797),清廷在镇压石柳邓等苗民起义后,升松桃厅为直属贵州省管辖的直隶厅,将铜仁府的乌罗、平头两司划属松桃直隶厅管辖,但平乌吏目仍归铜仁府管辖,即旧志所称的“借地设官”。嘉庆六年(1780),又设石岘卫,下辖大营、绥列、得胜、久安、怀恩、茶园、西溪、太平八堡。
另外,康熙二十三年,因屯军与民无异,屯兵制名存实亡,将湖广行省镇远卫改属贵州镇远府,改四十八旗军屯地为四十八溪主簿,改四营为上寨、甘佃、贵溪、龙眉四目,并将主簿署由贵溪屯移驻堡脚。
至道光十五年(1835),松桃直隶厅辖石岘卫、平头著可司(正、副长官司)、乌罗司、麻兔司和康金、盘石、麦地、芭茅坪、构皮、岩坳、正大营、落塘、大平茶、太平营、大塘、木树、振武、坝得、凉亭坳15个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