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21年,琼山区辖云龙、龙塘、红旗、三门坡、旧州、甲子、大坡7个镇和府城、凤翔、滨江、国兴4个街道,76个行政村、39个社区(含东昌居、红明居)、818个自然村、962个村民小组、366个居民小组。土地面积939.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6.35万人,户籍人口45.79万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0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160.56亿元,增长9.5%,其中不含云龙产业园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46亿元,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67亿元,增长58.8%。来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5亿元,增长2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万元,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万元,增长9.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万元,增长10.6%。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7.9亿元,增长5.9%;农业增加值完成30.63亿元,增长4.7%。持续扩大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蜜柚、牛大力、青金橘、柠檬等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品种。继续打响“海口火山荔枝”品牌,荔枝产量6.66万吨,增长21.1%。三门坡镇引进海南新六农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农垦新希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罗牛山红明养猪场3家大型养猪企业,甲子镇引进大型养猪企业海南新昌罗牛山总养猪场。畜牧业生产总值较上年翻一番。围绕红旗镇墨桥村“琼山福稻”项目举办的第二届“琼山福稻节”引流及带货效应不断提升,“福稻”“福茶”“福菜”等福系列农产品带动农户种植积极性,提升农户产业发展稳定性和收益。谭仙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推进。琼北高端种业成果转化基地、海口金棕榈(热带植物基因库)种质资源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陆续创立本立村红色主题民宿、海口田心思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9个乡村民宿、21家休闲农业企业,带动就业农户3000多户。年内,获批全国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国家第三批创建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区)。
完成工业总产值53.13亿元,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68亿元,增长13.3%。在龙头工业企业红塔卷烟及建华建材、雄塑科技2家新增产值超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带动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建华建材和雄塑科技2家企业发展成为产值仅次于红塔卷烟和立升净水的全区第二大和第四大工业企业。从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上看,在10个主要行业中有5个行业产值增长。其中,烟草制造业36.09亿元、增长8.3%,产量23.2万箱、增长0.9%;水泥制品制造业5亿元,增长105.6%;塑料制品制造业2.5亿元,增长142.5%;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1.11亿元,增长12.6%;污水处理业2500万元,增长5.4%。
现代服务业引擎运转顺畅,大英山总部经济及现代金融服务集聚区建设有序推进,海南泰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顺利落户。新增海南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全球精品(海口)免税城二期,全年免税品销售总额完成86.57亿元,增长68.6%,免税商品零售成为全区最大的消费亮点。日月广场离岛免税购物、五公祠夜游、忠介路特色小食街、福地美食街历史文化展示打卡区等特色旅游项目继续助推旅游消费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224亿元,增长11.9%。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开设“一件事一次办”窗口,推出52项主题式一次办服务,涉企事项办理环节平均压缩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办结时限压缩78.6%。上线琼山“政企通”服务平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推进大园社区智慧社区试点建设,探索实行桂林社区智慧社区政务服务,推行高频证明事项全流程线上办理。深入开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省市移交问题线索办结率95%,自查堵点问题办结率100%,形成105个“查堵点”“破难题”正面典型案例,建立长效机制38个。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完成,国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试点有序推进,农房报建“零跑动”试点全面启动。国企改革稳步推进。
全年民生支出完成20.2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8%。安排帮扶项目102个,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提前1年消除“空壳村”。乡村振兴“113工程”深入实施,5个村庄的安全饮水改造工程、8个大中型水库项目、5个冬修水利和小型水源项目竣工投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201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2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1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49%,控制在3%以内。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的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工作预案,从根本上防止大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16户22人有就业意愿的监测对象全部实现就业。新建海口市琼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有序推进海口市琼山区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项目二期工程。落实教育“招才”“引才”,通过区内教育系统教师交流调配、区外调动及招聘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24名。“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次获教育部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