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为加快推进云阳教育现代化,把云阳建设成为成渝地区教育强县,根据《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文件。
一、发展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云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教育公平惠民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改革开放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作出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云阳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云阳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云阳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区位优势。近年来,云阳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培养和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云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面对新形势,云阳教育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抓住机遇,超前谋划,科学布局,以教育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云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2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综合实力处于全市前列,基本建成重庆市教育强县,为云阳实现“四地一支撑”目标(成渝地区生态优先示范地、绿色发展先行地、公园城市标杆地、科技创新转化集聚地,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做出更大贡献。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3年,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成渝地区先进水平,建成成渝地区教育强县,推动云阳成为学习型城市、人力资源强县和人才强县。
2.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
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更加完备合理,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学习者得到全面、充分、个性的发展。公益普惠的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形成多样化、特色化、可选择的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建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办学特色更加突出,“车间与教室合一、作品和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重要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
教育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合作的教育开放体系,培育一批一流品牌学校,推出一批在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学科专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让云阳学子走出国门,吸引海外学子留学云阳。
三、发展任务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云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教育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二)发展与教育强县建设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教材体系。创新和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健全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
(三)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化
发展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和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打造多样化、有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支持清水土家族乡教育发展,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权利。
(四)提升教育创新引领影响力和服务发展能力
建设一批在成渝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基础教育一流名校。加快发展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云阳城市竞争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辐射成渝及周边省市的带动影响能力。
(五)建设高水平学习型城市
营造更加畅通开放的学习制度环境,促进和激励学习者成长成才。完善更加多元互动的学习服务平台,提高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优化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供给,创新更加灵活便捷的终身学习方式,为全县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
(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云阳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完善师资培养与供给机制,优化教师管理服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切实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教。
(七)建构信息化时代教育新生态
打造智慧教育新场景,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汇聚智慧教育新资源,创建智慧教育新模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升智慧教育治理水平,建立一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
(八)构筑教育开放高地
持续拓展教育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加强国际国内教育交流合作,形成多元合作的教育开放体系。加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区域集聚效应和辐射影响力,打造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示范区。
(九)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推进教育法治化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全面提供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开放办学水平。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
四、实施路径
(一)分步实施,城乡共进
立足当前,着眼“2035”,从实际出发,将未来15年教育发展总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确定阶段性任务,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强基础、补短板(2020~2022年)。实施《云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以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推动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启动高等教育发展为重点,基本补齐我县教育发展短板,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云阳教育在重庆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第二步,强弱项、促提升(2020~2025年)。实施《云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标“双50”城市建设规划,提高城区教育承载能力;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布局“一校两院”高等教育格局,不断增强云阳的城市竞争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辐射成渝及周边省市的带动影响能力;以“教育信息化”作为主脉络和“总抓手”,推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手段和干部教师现代化,建构信息化时代教育新生态。教育综合实力迈入全市前列,基本建成成渝地区教育强县。
第三步,抓改革、提内涵(2026~2035年)。全面实施《云阳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重点部署的面向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和教育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内涵发展。到2035年,完全实现目标任务,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成渝地区先进水平,建成成渝地区教育强县,推动云阳成为学习型城市、人力资源强县和人才强县。
(二)多措并举,合作互进
突出“一条主线”。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现代技术应用与传统教育模式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理顺“两个关系”。理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做好“三个结合”。坚持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与全县老百姓对教育的新期待结合,充分考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城镇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教育的影响和需求,紧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规划云阳教育未来发展。
把好“三个维度”。强化战略思维,办“有高度”的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解决好“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办党和政府满意的教育。强化改革思维,办“有深度”的教育。探索云阳教育发展新思路,办教育人满意的教育。强化底线思维,办“有温度”的教育。实施“普惠+特惠”的政策导向,把教育资源向边远农村、困难群众倾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引导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健全教育现代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牵头,部门统筹协调、联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协同机制。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加强学校党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二)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
提高财政投入水平。坚持把教育作为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县GDP比例不低于4%。多渠道扩大社会投入。完善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重点领域的调整机制。不断完善适应教育体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的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三)构建教育现代化协同推进机制
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全县教育现代化推进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相关机制、制度,深化改革创新,形成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体系。建立协同规划机制。将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滚动编制阶段性实施方案。建立全县教育现代化监测推进体系、跟踪评价机制、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